从浙江农博会如何缩小三差距
周一去了趟浙江农博会 一件是很日常的——看看今年都有什么新玩意儿、顺便买点好吃的带回家; 另一件有点“职业病”——想用自己的眼睛,看看大家挂在嘴上的那句“大词”到底落在地上是什么样子:
以“千万工程”为牵引,缩小城乡差距、地区差距、收入差距。 结果这一天逛下来,我既拎回了一包不好喝的贵州茶叶,也拎回了一堆关于“三差距”的散碎念头。 就当是一篇个人游记版的“现场小观察”。 进馆那一刻,最直观的感受是: 工作日,照样挤。
推小推车的、拎帆布袋的、牵着小孩的,外加零星几个明显“来看项目”的人,几股人流在展厅中间缓慢交织。 我一边跟着人群往里拐,一边在心里悄悄给今天定了个小任务: 把“缩三差距”这副滤镜戴在眼睛上,好好打量一下这个被精心包装过的农业世界。 智慧农业展区我还是认真绕了一圈的。大田系统、植物工厂、种苗工厂和小型移栽机,设备和屏幕都很齐活。 如果只看“科技感”,这块绝对不丢人——灯光一打,界面一亮,很符合我们对“现代农业”的想象 但我旁边几个大妈的反应很简单: “哎呦,这么先进的啦。” 说完就转头去找吃的了。 那一瞬间,我有点明白: 对普通观众来说,这些“智慧”,离他们钱包和餐桌的距离还挺远的。 你要问他们“这帮农民能多赚多少钱”“谁来付钱买这些系统”,估计没人能说得清。 这就牵扯到第一个差距——城乡差距。 表面上看,是“农民的东西进城了”“城市里有了一场农业大展”。 但如果没有稳定、长期的对接机制,农产品和农民只是来城市“短暂停留”几天,和真正的“融进城市日常生活”,是两码事。 这一点在出口附近看得最清楚。 我特意在那里站了一会儿,当自己在做一个很简陋的“样本调查”: 看看大家的购物车到底装了多少东西。
很多人进来的时候,推着空车、背着折叠袋,脸上写着“今天要大采购一把”; 出来的时候,实际装的东西并不多——
- 一点干货:香菇、豆制品,这种价钱不高、口味要求不算太严格的;
- 零零散散几包特产小吃;
- 大礼盒、成箱农产品,反而不多。 城市这头,把场馆、组织、人流都准备好了; 乡村那头,把产品、故事、展板都搬过来了。 两边都很用力,但真正“成交”的那条线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粗。 这就是现实版的: “看上去城乡在对话,实际上关系还很短期。” 再说地区差距。 农博会里,外省展团是很能制造气氛的一拨人。 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……一排排摊位,口音一听就知道来自哪里,东西也都挺有地方特色:茶叶、腊肉、辣椒酱、橙子、柑橘。 问题不在于他们来不来,而在于: 他们是“来卖货的”,还是“来建立长期链接的”。 我买的那包贵州茶叶,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小样本: 500 克 50 块钱,看起来很划算,摊主说得也挺好听——“高山茶”“纯手工”。 结果今天早上泡出来,一口下去,心里只剩一句话:下次不会再买了。
站在“缩地区差距”的角度看,这种一次性体验,其实挺危险:
- 对摊主来说,他也许觉得“我这几天卖得还行”;
- 对我来说,这是“心里默默拉黑这个品牌”;
- 对这片茶区来说,则平白少了一次在长三角塑造口碑的机会。 同一个展馆里,浙江自己那些做得比较成熟的品牌,已经在讲全产业链、讲标准、讲产地故事,甚至讲村集体分红、带动农户收入了。 而不少外省展团,还停在“来一趟,货甩完,人走”的阶段。 这就是地区差距的另一种现实版本: 舞台可以同台,节目的“制作水平”和“后续巡演能力”,差距还挺大。 第三个,也是最敏感的——收入差距。 农博会上的价格,普遍比日常农贸市场要高一点,有的高得不少。 如果体验对得起价格,那这叫“溢价”; 如果体验对不起,那就变成了“消费一次的教训”。 这次我碰到的几样东西,都有点意思:
- 茶叶:如前所说,便宜但不好喝;
- 东乡羊肉:小盒装,大概 100 克左右,50 块钱。味道还行,但这价格很难让人多买几盒回家囤;
- 烤串:25 块钱一串大肉串,我盯着价目表看了好几秒,脑子里浮现的是“景区逻辑”;
- 鲜榨橙汁:10 块钱一杯,掺水、操作过程略糙,观感和入口都很一般。 这些加起来,就是一个很直观的印象: 展会想讲“农民增收”“土特产富”,这没问题; 但如果产品体验和价格不匹配,消费者心里那本小账会很诚实—— “我支持一次可以,第二次就算了。” 而缩小收入差距这件事,本质上是要让农民在更长的时间、通过更稳定的方式赚到更多钱,而不是靠“几天展会、几次冲动消费”。 你希望农民站到价值链更前面,前提是产品本身真的撑得起那个位置: 品质、稳定性、品牌、服务、卫生细节……任何一个拖后腿,长期效果都会打折扣。 这一天逛下来,我其实没有得出什么高大上的结论,反而更确信一件简单的事:
“缩三差距”这些大词,最后都要落实在非常琐碎的细节上。 比如:
- 城乡差距,可能就藏在“展会结束后,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里轻松买到这个村的东西”;
- 地区差距,可能就体现在“外省展团是来打一枪就走,还是有人陪着它们一起设计品牌、建渠道”;
- 收入差距,可能就写在“你喝完这一杯果汁、泡完这一壶茶,到底愿不愿意再掏第二次钱”。
千万工程、共同富裕、三大差距,这些词放在文件里很宏大; 但走进农博会、挤过人群、拎着那包不好喝的贵州茶回家之后,它们在我脑子里变得更具体了一 以后再去看类似的展会,我大概会有一个固定动作: 不光看展板、不光拍“智慧农业”的大屏,而是多在出口那一段待一会儿,看看:
- 大家车里的东西多不多;
- 买的是哪一类;
- 表情是“捡到好东西了”,还是“凑合买点算了”。 那也许比任何宣传海报,都更接近“三差距”是不是真的在缩小。
发布于: 2025年11月25日 · 修改于: 2025年11月2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