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型公司和产品型公司演进路线

项目型公司和产品型公司演进路线

今天拜访了一家成立于 2018 年的创业公司 A 和海康威视。公司 A 做软件信息集成,通过在实时视频上打标签的方式,为客户监管违章建筑,生态保护,粮食两非等业务,客户全部来自 G 端。其业务模式简单,公关→承接项目→项目落地。多数项目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,如有需要再安排人员现场驻守;虽然号称利用 AI 实现业务自动化,实际上有些业务仍然依靠人工核查。依靠强大的政府关系,每年有大几千万的收入。

A 公司在实时视频上打标签的能力实际上来自海康威视,于是又一起到海康参观了下。在海康展厅中有一张非常直观的图片形象展示了海康的产品线,围绕光学应用,在各个波段上都开发了自己的产品。从紫外光到厘米波都有对应产品,而且几乎所有产品都做到了行业头部。虽然大家对海康的认识是卖监控的,其实其在各个专业领域产品做的都非常好,的确是一家专注又硬科技的企业。

虽然 A 公司与海康并没有太多可比性,但从一家公司的发展逻辑来看,还是有些启发性规律。首先说项目公司的发展逻辑。一是,做项目的毛利率可以做到很高,比如 A 公司,其某千万级的项目,成本只有二三百万,之所以会出现这么高的毛利率,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,客户很满意。所谓满意,因客户主要来自 G 端,即项目单位领导满意,项目单位的上级领导满意,日常使用公司产品的基层人员满意。客户实际上并不关注你公司的研发实力和产品能力,只是需要一个解决其问题的可行性方案,问题解决了,客户也就满意了。二是,项目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强大的商务能力,特别是 To G 业务,因为 G 端数字化业务,多是客户日常工作面临繁重的任务条线,希望数字化方式提高效率,降低劳动强度,一般按照客户需求开发项目即可。因此,A 公司能做,B 公司也能做,甚至一些大型 IT 公司,华为、腾讯、阿里也有专门的事业部做 To G 业务,另外,还有本地信息集成商也可能会承接政府数改项目。因此,To G 数改项目最后就成了三国杀,不到签合同的一刻,鹿死谁手,很难预料。甚至前期协助 G 端做招标文件的单位,最后一个也可能意外出局。那么,真正考验项目公司,就剩下商务能力,商务能力强,从头到尾对项目有很强把控能力才有可能中标,而 To G 业务中商务能力的体现,则是能否找到关键决策人, A 有业务科长的关系,B有分管市长的关系,C 有省长的关系,剩下的博弈就是很微妙的事情了。

总之,以项目为主的公司发展是一件很难得事情,靠着做项目很难把公司做大,原因也很清楚,一是以项目为主营业务,不具持续性,每年很不稳定;二是项目建设需要垫资、回款周期长,还会有呆账死账;三是项目后期运维投入大,合同额高,多数项目实际毛利率并不高。四是项目工程没有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,项目多,各种成本也会相应增加。因此二级市场上,主营业务做工程,做项目的公司,市值都不大,比如做电信基站运维的中嘉博创、做政企推送项目的每日互动。

再来看海康这样的产品型公司,要发展,第一要有核心产品,海康通过研发一系列基于光学的产品,满足政企民等各行业需求,其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核心逻辑是,先有了一系列成熟的产品,再以这些产品为核心为各类客户提供基于核心产品的投资,比如安防系统,道路交通系统,智能楼宇等。最终依靠核心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。然后再围绕已经积淀的核心技术开发更多上下游产品。二,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,海康的销售网络有总部-区域分公司-区域代理商-构成。总部负责制定战略,资源调度,产品研发和制定行业投资,区域公司负责区域内的客户服务和情报收集,区域代理负责项目承接和产品销售。各单元各司其职,共同服务客户。

发布于 2024-07-23, 更新于 2024-09-14